您可以输入30

金融市场

您所在的位置:
警惕违约事件的“蝴蝶效应”
 

  在本轮债券违约事件中还存在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就是企业还债的意愿不高,甚至存在恶意逃废债的嫌疑。

  有业内权威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债券违约事件中,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就是,存在恶意逃废债的嫌疑,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出现转移发债主体的资产到上市公司、掏空发行人的现象。

  “尽管没有确凿的数据可以判断债券违约是否存在恶意。但我们明显的感受就是,以往一些企业债券出现兑付困难,哪怕"砸锅卖铁"也要还账,但这次不是,有些企业本身并不是经营困难,有的还在盈利,产品的市场销量也非常好,有银行也愿意提供贷款支持偿还债务,应该说债券兑付完全不存在问题。但企业想尽各种手段使债券违约,逃费债务。”这位权威业内人士说。“这种事情是很可怕的,会破坏市场正常的秩序,会带来很强的示范效应,诱发更多的企业可能效仿,不仅对企业的后续融资造成障碍,也会严重破坏当地的金融生态环境。”这位权威人士说,如果不及时妥当处置,将助长发行人和承销商的道德风险,破坏市场的公平性,导致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债券市场融资功能减弱等问题。

  海通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也有着令人忧虑的表述:“公募债违约主体中,民企占大多数,但从违约处置的情况看,违约的民企债有三分之二最终通过债务重组、银行支持等手段完成本息兑付,而国企(包括央企和地方国企)债大多仍悬而未决,全额兑付困难。违约的国企一般已沦为"僵尸企业",资产处置价值不高,违约回收情况堪忧。”

  有市场人士表示,大量债券违约现象出现,导致整个市场信用风险提升,一级市场发行难度增加,再融资渠道受限,有可能加大本已流动性困难的拟发债主体的经营风险和违约风险。招商证券认为,近期违约频发导致二级市场赎回压力已经开始显现。为了应对赎回,机构不得不出售债券换取流动性,异常交易数量开始增多。同时,信用债流动性较差,流动性压力有可能会进一步传导。

  违约处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

  违约风险案件密集出现,债券市场打破刚性兑付已成趋势,如何保障债券市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因发行人违约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已经成为债市相关各方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国际经验和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来看,债券违约仍然需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处置风险。

  “与高度关注信用违约事件相比,在市场违约风险不断提高的当下,打破刚性兑付,完善相关违约处理制度是保证债券市场平稳发展的重要措施。其能够依法保护各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强化各方的责任,防止个体违约事件对市场造成过分冲击,保护投资人利益。”上述权威人士表示,简单地将风险抛给投资者,他们必然用脚投票,形成风险传染,实际上是毁坏了市场。在社会杠杆率偏高、金融体系相对脆弱的情况下,打破刚兑需要统筹协调,避免引发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则建议,当前债券市场违约呈现多点爆发特征,而固定收益的债务工具危机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因此政府要及早防范风险而非被动应对,当务之急是对债券市场进行梳理分类,并更好地发挥中央政府的债务能力,通过已经开始的贷转股解决企业的债务问题,在此基础上,化解整个国家的企业债务压力,恢复企业活力。东兴证券副总经理银国宏也表示,高频的债务违约会导致融资环境的恶化,债权债务关系的问题会对整个经济运行风险有很大影响。国家应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债券市场违约案例的出现,尤其是一些高级别、高信用等级的案例,防范尾部风险和黑天鹅事件。

本资讯内容摘录自第三方机构或组织,仅供参考,不代表工商银行观点。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资讯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

(摘自中国证券报 201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