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金融市场

您所在的位置:
违约是市场发展的必修课
 

  市场讨论已久的打破债市刚性兑付终于来了,继中国铁物宣布债券暂停交易,被市场视为潜在违约后,4月12日,东北特钢宣布其8亿元债券违约。这已是东北特钢半个月内曝出的第三起违约事件。

  违约风险事件频繁出现,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投资者和市场的忧虑,也给企业债券发行制造了困难。据统计,上周(4月11日至15日)共有43家发行人取消或推迟债券发行,4月以来已有59家企业的62只债券取消或推迟发行,涉及金额近600亿元。

  应该说,从去年以来,债券市场违约风险频繁暴露,但实际损失率仍然相对较低。据统计,自2014年超日债开始,我国公募债领域发生的违约事件,很多通过展期、债务重组、承销商兜底完成兑付,实际损失率并不高。也因此,对违约风险的漠视,对刚性兑付的幻想依然充斥信用债市场。

  “债券违约是金融市场打破刚性兑付的重要步骤,迫使投资者开始重视企业经济价值本身。”一位大型银行债券承销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打破刚性兑付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推动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经阶段。

  “债券市场长期存在的刚性兑付信仰导致市场定价扭曲,让一些违约事件顺应市场的力量而自然发生,有利于强化市场纪律的约束,端正债券发行人和投资者的行为,是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更多的债券从业人员对违约出现后的刚兑打破表示了期许。“只有打破刚兑,才能降低无风险利率,发挥金融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经济转型。”

  专家表示,在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在经济加速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背景下,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陆续暴露,从私募债到公募债,从民企到国企,从利息违约到本金违约,从长期债券到短期债券,从初始较低评级到初始较高评级,涉及面逐步扩大也是市场发展的正常现象。今年以来,为了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政府寄望于通过市场化以及法治的方式解决僵尸企业以及其他资不抵债的国企。上述债券承销人士表示,当前债市的违约率、违约损失率都远远低于银行信贷,但舆论的不正常宣传和引导,加大了市场的恐慌,各方都需要客观、理性看待近期出现的债券违约风险。

本资讯内容摘录自第三方机构或组织,仅供参考,不代表工商银行观点。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资讯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

(摘自中国证券报 2016-04-21)